儲能系統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有多種類型,以下是從儲能介質和架構應用場景兩個角度對儲能系統的分類進行的詳細介紹:
一、按儲能介質分類
機械儲能
抽水蓄能:利用電力系統低谷時的剩余電力,將下水庫的水抽到上水庫儲存起來,在電網峰荷時放水發電。技術成熟、儲能規模大,可實現長時間儲能,效率較高,使用壽命長,但對地理條件要求苛刻,需要有合適的上下水庫選址,且建設周期長,投資成本巨大。
壓縮空氣儲能:在電網負荷低谷時,利用剩余電力將空氣壓縮并儲存在密閉大容量地下洞穴中;當系統發電量不足時,釋放壓縮空氣推動燃氣輪機做功發電。儲能容量較大、壽命長,成本相對有一定優勢,但需要特定的地下洞穴等儲氣空間,且能量轉換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飛輪儲能:利用高速旋轉的飛輪將能量以動能的形式儲存起來,需要能量時,飛輪減速運行,將存儲的能量釋放出來。不足之處在于能量密度不夠高、自放電率高。
電氣儲能
超級電容器儲能:用活性炭多孔電極和電解質組成的雙電層結構獲得超大的電容量。充電時間短、使用壽命長、溫度特性好、節約能源且綠色環保。但能量密度低,導致同等重量下儲能量相對較低,續航能力較差。
超導儲能:利用超導體的電阻為零特性制成的儲存電能的裝置。超導儲能系統大致包括超導線圈、低溫系統、功率調節系統和監控系統4大部分。但超導儲能的成本很高(包括材料和低溫制冷系統),使得它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
電化學儲能
鋰離子電池儲能:能量密度較高、充放電效率高、循環壽命相對較長、自放電率低、響應速度快,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大功率的充放電,適用于多種應用場景,如分布式儲能、電網調頻等。但成本相對較高,且對溫度等環境條件有一定要求,高溫或低溫環境下性能可能會受到影響。
鉛酸電池儲能:技術成熟、成本較低、安全性好、可回收利用,能夠耐受一定程度的過充過放。但其能量密度偏低,體積和重量相對較大,循環壽命有限,不太適合長周期、高能量密度需求的應用場景。
鈉硫電池儲能: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充放電效率較好、循環壽命可觀,適合大容量儲能應用。但它需要在高溫(300℃左右)環境下運行,對電池的保溫等配套設施要求嚴格,且鈉和硫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存在安全隱患。
液流電池儲能:功率和能量可獨立設計,通過調整電解液的量和濃度等可以靈活改變儲能容量,循環壽命長,安全性較高。但能量密度相對較低,系統結構較為復雜,初始投資成本較高。
熱儲能
熱能被儲存在隔熱容器的媒介中,需要的時候轉化回電能,也可直接利用而不再轉化回電能。熱儲能儲存的熱量可以很大,所以可利用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上。但需要各種高溫化學熱工質,應用場合比較受限。熱儲能又分為顯熱儲能和潛熱儲能。
化學儲能
利用氫或合成天然氣作為二次能源的載體,利用多余的電制氫,可以直接用氫作為能量的載體,也可以將其與二氧化碳反應成為合成天然氣(甲烷)。氫或者合成天然氣除了可用于發電外,還有其他利用方式,如交通等。但全周期效率較低,制氫效率僅40%,合成天然氣的效率不到35%。
二、按架構和應用場景分類
組串式儲能
每個光伏組件或小型電池組都連接到自己的逆變器(微逆變器),然后這些逆變器再并聯接入電網。
適用于小型家庭或商業太陽能系統,因其靈活性高、易于擴展。例如家用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中使用的小型鋰電池儲能裝置。
集中式儲能
使用一個大型中央逆變器來管理整個系統的電力轉換。
更適合于大規模的電站級應用,如風電場或大型地面光伏電站。例如大型風力發電站配備的兆瓦級(MW)儲能系統。
分布式儲能
將多個較小的儲能單元分布在不同位置,各自獨立工作但可聯網協同。
有利于提高局部電網穩定性,改善電能質量,減少傳輸損耗。例如城市社區內的微型電網,由多個住宅和商業建筑中的小型儲能單元組成。
模塊化儲能
由多個標準化的儲能模塊組成,根據需要靈活組合成不同的容量和配置。支持即插即用,便于安裝、維護和升級。
示例:工業園區或數據中心采用的集裝箱式儲能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儲能系統的分類方式多樣,不同類型的儲能系統各有其特點和適用場景。在選擇儲能系統時,需要根據具體的應用需求和條件進行綜合考慮。